新永久伊甸院福利院成人_嫩叶草一区一址三秒进入_蘑菇成品人视频点击进入

 
欢迎访问济宁教育学院!
官网
您当前的位置:
诗话七夕
来源: | 作者:科研处 | 发布时间: 2024-08-10 | 1950 次浏览 | 分享到:


作为传统节日,七夕节并不是现代人特别重视的节日,倒是一个牛郎织女的故事让七夕颇具浪漫色彩,七夕节便因此被冠以“中国情人节”的称号,尽管有专家并不认可这种说法,但一些钟情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青年人还是将其纳入自己的日常生活,利用七夕节开展诸如相亲、约会、求婚、定情等充满浪漫色彩的活动,让略显伤感悲情的七夕节充满温馨和爱意。

其实七夕节亦是充满诗意的传统节日,才华横溢、激情四射的中国古代诗人用他们的生花妙笔,为现代的我们留下了数量可观的节日诗词,为我们了解七夕节的前世今生,研究七夕节历史沿革,提供了宝贵的文学文化财富。

牛郎织女的传说,是七夕节最有特色的代表性的故事。也是为历代诗人们争相歌咏、借以抒怀的经典材料。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诗经》中,《小雅·大东》可以说是有关牛郎织女双星的最早的文学篇章,“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意思也并不难理解,就是说三角形的织女星一天七次移动位置,但仅仅是移动位置而已,并没有织成任何的布帛;明亮的牵牛星,也不能驾车运载任何东西。诗中除了提到牵牛织女星,还提到了启明星、天毕星、簸箕星等,其意也不是咏叹爱情而是借助这些星体来表达对那些不事生产、坐享其成、极尽剥削、尸位素餐的统治者的不满和愤恨,牛郎织女双星则无辜躺枪,成为诗人表达愤慨的载体。尽管在长达七章五十六句的这首诗中,有关的内容仅为六句,尽管其诗并没有涉及到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但已经足以证明牛郎织女双星在先秦已经有了正式的命名,这也说明了崇拜自然、想象力丰富的先民们早已有了牛郎织女的最为朴素的传说,此后的不少诗篇也借用或者化用《小雅·大东》中的“七襄”“报章”来暗示织女的勤劳和愁苦。“七襄”后来显然成了织女星的代名词,唐代杜审言《七夕》诗“天街七襄转,阁道二神过”;明代高濂《玉簪记·重效》“灯辉月朗,鹊度星桥会七襄,鸾笙凤管吹悠扬”。汉乐府《七日夜女歌九首》有“七章未成匹,飞燕起长川”之句,“七章”应为“七襄”“报章”之合体。《古诗十九首》之《迢迢牵牛星》有“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牛郎织女以两情相思的形象出现在古典诗词中,汉乐府诗句中已经相当成熟,《七日夜女歌九首》诗句“七章未成匹,飞燕起长川”,“飞燕”意为飞翔的燕子,是古诗寄托相思的意象,如南朝江淹《杂体诗·效李陵〈从军〉》“袖中有短书,愿寄双飞燕”;“长川”则是指长长的河流,如三国曹植《洛神赋》“浮长川而忘返,思绵绵而增慕”。因此整句的意思则可理解为,忙忙碌碌的织女还没织成布匹,长河上空翻飞的燕子已经引发她深深的思念,而诗中的女子既可理解为天上的织女,又可理解为凡世的思妇。紧接其后的诗句“春离隔寒暑,明秋暂一会。两叹别日长,双情若饥渴。婉娈不终夕,一别周年期”,写出了牛郎织女三季相隔、一别周年、七夕会短、相别日长、聚少离多、相思情苦的情景。《迢迢牵牛星》“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一句,则对织女表达了深深的同情,织女一整天都不能织成布匹,思念让她泪落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清浅的河流,咫尺的距离,居然让这对恩爱夫妻空有脉脉深情,不能倾诉情话,宋·谢薖《蝶恋花·留董之南过七夕》“一水盈盈牛与女。目送经年,脉脉无由语”则又巧妙化用了其意,写出了牵牛织女星眼睁睁的看着年华流失,却不能长相厮守的无奈和痛苦。可见,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已经清晰的为我们勾勒出牛郎织女传说的雏形。此后短命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文赋虽然颇多,涉及牛郎织女传说的凤毛麟角,七夕诗句也是少之又少,咏七夕代表性的诗歌当属曹丕的《燕歌行》“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贵为人君的曹丕对牛郎织女的遭遇深表同情,打抱不平:牵牛织女远远的互相观望,你们究竟有什么罪过,被天河阻挡?

盛唐帝国,国泰民安,物阜民丰,诗人也是才华横溢,精品迭出,对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也是各有感慨。牛郎织女相会的鹊桥也出现在当时的诗歌中,而且很显然的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已经趋于完整成熟。曹松《七夕》有“牛女相期七夕秋,相逢俱喜鹊横流”,沈佺期《七夕》有“秋近雁行稀,天高鹊夜飞。妆成应懒织,今夕渡河归”,七夕相会让牛郎织女分外的喜悦和期待;沈叔安《七夕赋咏成篇》有“彩凤齐驾初成辇,雕鹊填河已作梁。虽喜得同今夜枕,还愁重空明日床”,彩凤成辇,鹊桥搭成,夫妻相会,喜忧参半,今夜同枕,却不能永久相伴,天亮之后还是不得不各奔西东,明日又像以往一样重新床空枕冷,怎不叫人忧心忡忡;赵璜《七夕诗》“乌鹊桥头双扇开,年年一度过河来。莫嫌天上稀相见,犹胜人间去不回”,鹊桥大门洞开,牛郎织女一度的相会,却胜过人间的一去不回,人世间因为战争、灾难、婚变等因素导致的夫妻分离大都是杳无音信的永别,一年一度的相会更是实现不了的奢望;还有杜审言《奉和七夕侍宴两仪殿应制》有“天迥兔欲落,河旷鹊停飞”,李商隐《七夕》有“鸾扇斜分凤幄开,星桥横过鹊飞回”等等,不同的才子,各异的鹊桥,对牛郎织女爱情的咏叹各尽其妙。

以七夕牛郎织女相会的传说为载体书写的离愁别恨在唐诗中尤为动人。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七夕》诗“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虽没有只言片语提到鹊桥之会,但后两句却用牛郎织女的“欢情离恨”来关照相似经历的黎民苍生,并给予深深的同情;杜牧《秋夕》“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中,百无聊赖的宫女轻摇着小扇坐在冰冷的台阶上,久久地眺望着牵牛织女,夜深了还不想睡,这也许是因为牵牛织女的故事触动了她的心,使她想起自己不幸的身世,也使她产生了对真挚爱情的向往;何仲宣《七夕赋咏成篇》“通宵道意终无尽,向晓离愁已复多”,一年的别离却只有一夜的相会,满腔的相思,无尽的述说,所得到的不过是拂晓更多的离愁别恨;李商隐《七夕》“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希望将这人世间遥遥无期的别离,都换做如牛郎织女的一度相会,将人世间的长期离别的痛苦溢于言表;李治《七夕宴悬圃二首》“促欢今夕促,长离别后长。轻梭聊驻织,掩泪独悲伤”,将牛郎织女见面后的再次分离谢谢伤感悲切;卢纶《七夕诗》“回想敛馀眷,人天俱是愁”,离别之愁,人天俱有,离深愁重的七夕节,真是让人不堪折磨……

与唐诗相比,七夕节的离情别恨还是宋词写得酣畅淋漓。宋词独特多变的语句结构,较于唐诗的中规中矩更能表情达意。苏东坡《菩萨蛮》写牛郎织女“相逢虽草草,长共天难老。终不羡人间,人间日似年”,看似语气平平,却是寄意深刻,字里行间好像是赞赏牛郎织女相会的难能可贵,实际上是书写人世间长期分离不得相聚度日如年的痛苦;李清照《行香子》“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佳句传世颇多的一代才女,与丈夫赵明诚长期分居两地,最能体会牛郎织女的心情,上片是感叹牛郎、织女离愁之浓重,下片则是忧虑牛郎、织女别恨的难以穷尽,一个“想”字,道出了词人对牛郎、织女遭遇的同情,也表露了一种同病相怜的情怀;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词虽有“恨”字,更注重“情”,鹊桥相会,虽只是一年一度,但“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情真意重,不在于长相厮守;晏几道《鹧鸪天七夕》“欢尽夜,别经年,别多欢少奈何天。情知此会无长计,咫尺凉蟾亦未圆”,以及范成大《鹊桥仙》“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还有欧阳修《鹊桥仙》“云屏未卷,仙鸡催晓,肠断去年情味”,三位词人,一种态度,对于织牛的年度相会颇为同情,离恨多于欢愉,毕竟离多聚少,旧愁新恨,年年断肠,倒不如不见。

唐宋之后的元明清,由于社会动荡,文人们的读书为文大受影响,七夕节书写织牛相会的诗词也相应骤减,名作更是难得一见。清代董元凯有《浪淘沙七夕》“莫为见时难,锦泪潸潸。有人犹自独凭栏。如果一年真一度,还胜人间”,用织牛一年一见的假设来表达对人间有情人久别难逢的同情。满清第一词人、大才子纳兰性德亦有《塞外七夕》词,上片写的就是织牛相会,只是站在织女的角度来揣测相会时的情景:“白狼河北秋偏早,星桥又迎河鼓。清漏频移,微云欲湿,正是金风玉露。两眉愁聚。待归踏榆花,那时才诉。只恐重逢,明明相视更无语。”织女静等牛郎的到来,欲将万千心事倾诉与他,然而,也许,二人相见之时,四目相视,却无言以对,将塞外七夕的景与情写的分外的凄情和伤感。

牛郎织女的悲情传说,让历代文人心有戚戚,尽管所想所感不尽相同,但大家都是对因种种原因导致离多聚少的有情人表达自己的同情,有的就事抒情,有的讽喻社会,这让牛郎织女的故事更具有文化和社会意义。基于此,现代的许多青年将七夕节作为我们本土的情人节来追捧,倒是值得肯定!但七夕节的存在和发展并非仅仅因为这样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它的实际价值还在于另一个贯穿于其发展历程的传统习俗-----乞巧。

七夕节的乞巧活动没牛郎什么事,却和织女有关,七夕乞巧,起源于汉代,是汉族岁时风俗,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穿着新衣的少女们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在历代诗词中,乞巧活动也是多有涉及。古代乞巧活动一般为两种类型,一是穿针乞巧,一是蜘蛛乞巧。这些乞巧活动散见于各种诗词之中。穿针活动是七夕节习俗中出现较早的活动。南朝柳恽《七夕穿针》就有“迎寒理衣缝,映月抽纤缕”之句;唐代孟浩然《他乡七夕》有“不见穿针妇,空怀故国楼”句,李峤《同赋山居七夕》有“花庭开粉席,云岫敞针楼”句,罗隐《七夕》有“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句,崔颢《七夕词》有“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句;五代杨璞《七夕》有“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句;宋代梅尧臣《七夕》有“巧意世争乞,神光谁见过”句,这里倒对乞巧活动提出了质疑,词人郭应祥《鹊桥仙甲子七夕》亦是质疑“巧人自少拙人多,那牛女,何曾管你”;清代林则徐《七夕次嶰筠韵》有“针楼高处傍天墀,七孔穿成巧不移”句。蜘蛛乞巧亦是出现在汉代,唐代的诗词中涉及较多。李商隐《辛末七夕》有“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句,窦常《七夕》有“斜汉没时人不寐,几条蛛网下风庭”句。宋代梅尧臣《七夕》亦有涉及“五色锦盘果,蜘蛛浪做窠”。可见,七夕节的乞巧活动在当时非常盛行,是七夕节主要的传统习俗,虽然不时遭到诗人们的质疑,但依然延绵一千多年,而且在传承过程中已经演变成一种女子们相互娱乐的游戏活动。

如今,尽管乞巧活动已经消亡,但牛郎织女动人的爱情故事还一直在流传,流传的方式也已不仅仅是口口相传,纸质媒体、互联网、电影电视作品等介质让其传播的更为广泛、更加深入人心,即使七夕节只剩下爱情元素而成为人们广为接受的情人节,也是现代人对传统习俗积极地创新、发展和传承。

 

山东省“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中职活力课堂‘四维一体’模型构建与育人效能提升研究”课题组  撰稿:申世清


吴江市| 台山市| 大城县| 巫山县| 文昌市| 南漳县| 武平县| 浮梁县| 房产| 互助|